潜心研教学|走进刘苹苹老师的语文公开课
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……”当苏轼的词在课堂响起,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就此开启。刘苹苹老师的《赤壁赋》公开课,以“标签识东坡、文言探文心、思辨悟人生”为主线,带领学生在文字中触摸历史,于哲思中照见自我。
“提到苏轼,你会想到哪些标签?”课堂伊始,刘老师抛出的问题瞬间点燃学生热情。随着“大宋顶流”“美食家”等趣味标签的闪现,一个鲜活的苏轼跃然眼前:
• 文学巨匠:“唐宋八大家”“三苏”“苏辛”等标签,串联起他在诗词文赋领域的卓越成就;
• 生活家:从“东坡肉”到“木屐竹杖”,展现他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的生活哲学;
• 逆境强者:结合“乌台诗案”背景,讲述他从“拣尽寒枝不肯栖”的孤寂到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蜕变。
聚焦《赤壁赋》第一段,刘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字音 。通过“字音标注—实词解析—句式突破”三步法,系统梳理“既望”“属”“冯虚”等重点字词,结合“白露”“斗牛”等古今异义词对比,帮助学生扫清文言障碍。
课堂以“文言奠基—情境体悟—人生思辨”为主线,既落实了“积累文言知识、掌握赋体特点”的工具性目标,又通过“苏轼的逆境突围”引导学生思考“如何面对生活挫折”,将千年经典与当代精神需求巧妙勾连,真正实现了“文以载道、以文化人”的语文教育本质。让学生看到:经典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,而是照进现实的镜子;语文不是机械的字词堆砌,而是与伟大灵魂的共鸣。
当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的感慨化作“珍惜当下、豁达处世”的人生态度,这堂《赤壁赋》的价值,早已超越了一堂课的边界。或许,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:让千年文字,成为滋养生命的清泉。
- 友情链接 >>
- 山东中考网